本書榮獲【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肯定
得獎評語:「從參與觀察出發,以宏觀視野扎實理論探討台灣在地生態保育議題。選題親切、觀點新穎、敘事生動、文筆流暢,充滿土地之愛,知識、熱情和行動的能量。」
本書是景觀生態學者方偉達從二○○○年遠赴美國哈佛大學景觀研究所求學深造之後,經過十年的醞釀與反省,在二○一○年結集出版的環保文學作品。全書散發著濃郁的本土生態報導文學的風格。他以如椽之筆,分析台灣移民文化的多變性、島嶼物種的多樣性等環境特徵,演繹出台灣生態拼貼的馬賽克圖像。作者除了考證台灣四百年來的開拓史,更分析出原住民、客家族群在寶島土地上的種種歷史集體記憶。
本書擴大了自然生態及人文生態的層面,並記錄了台灣學者多人在生態保育方面「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再造成果。本書記載著許多學者們透過生態保育、復育和教育的手法,進行生態調查、紀錄和重建的故事。作者邀集攝影專家,透過攝影鏡頭「瞬間捕捉」凍結當時的畫面,以文字意象進行敘事旁白,以鎖定全書在《人本教育札記》專欄刊登時(二○○七年~二○○九年)特定的人物和事件。作者從口述歷史中進行敘事補強,從原住民對於「台灣」命名的稱謂考證,到阿美族和泰雅族的生態記事,透過山之巔到海之濱不斷地走訪,從台灣北端走到台灣南端,作者除了探訪生態的最新議題,同時也思考著漢人和原住民之間的生態關係。
本書作者在二○○七年初開始撰寫《生態瞬間》,撰寫到二○○九年八月八日的「八八水災」,其間榮獲二○○八年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得獎評語略以:「從參與觀察出發,以宏觀視野扎實理論探討台灣在地生態保育議題。選題親切、觀點新穎、敘事生動、文筆流暢,充滿土地之愛,知識、熱情和行動的能量。」
作者簡介
方偉達
教育部公費留美博士,專攻海岸濕地保護及復育研究。亞歷桑那州立大學環境規劃碩士、哈佛大學景觀建築設計碩士、德州農工大學生態管理哲學博士。現為中華大學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台灣濕地學會秘書長,曾任哈佛大學學生會會長、二○○七年亞洲濕地論壇副主席。生涯發表過國內外期刊及散文400餘篇。
白天穿著沼澤衣陷在泥沼中工作一天,接著可以穿著光鮮亮麗西裝、踩著油光水滑的皮鞋在哈佛校友會晚宴中,以科學家的身分出現進行慈善活動。某政黨人士對他說:「當年我們都是穿著草鞋革命的。」他笑笑的說:「有時我進到沒人敢去的濕地,連鞋子都沒有。」
二○○八年,方偉達因在《人本教育札記》月刊撰寫的專欄系列「生態瞬間」,以新人之姿,榮獲該年度的雜誌專欄金鼎獎。除本書外,另著有《聽濕地在唱歌》(新自然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