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的通識教育課程取向:以一所綜合研究型大學的三位教師為個案
本文以中國內地一所綜合類研究型大學的3位教師為個案,通過探究大學教師在設計與實施通識教育科目中所體現的課程取向及其取向之特點,來展開對課程取向概念意涵、實施中的通識課程性質的探討。3位個案教師的課程取向分別為:智性取向為主、社會取向為主智性取向為輔、智性取向為主學生取向為輔。本文結論認為:教師們呈現出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智性取向,這與個案大學的脈絡相一致;教師一般具有一種或兩種取向,後者以某一取向為主導;教師的取向有可能隨外力作用做出調適;教師決定開課時,受到的驅動力量不同,課程取向的型態也呈現差異。
由教師課程意識探討學校本位統整課程的實踐行動
本文以詮釋學方法論述,從人的「意識」、行動與行為的意向意義、課程實踐行動的自由選擇、決定與教師課程意識覺醒,分析探究一所中學學校本位人文統整課程的締造與實施,以及教師課程意識與校本課程實踐行動相互激發,並討論以行事權、省思與協作等策略,幫助教師課程意識開展,促使學校課程實踐紮根,進而形塑相互學習的學校新文化,提供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與經驗,以達成自我實現。
建構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教師專業成長團體規劃模式:三所偏鄉學校策略聯盟的經驗
本研究第一部分先就建構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模式的計畫緣起介紹起,闡明國際教育推展的脈絡與意涵,繼之分析我國國際教育推展的現況與展望,以助於讀者瞭解為何研究者與課程規劃團隊起心發念推動國際教育;第二部分介紹研究者與團隊所進行的國際教育融入課程模式的核心理念與運作方式;最後則介紹本模式的特色。在國際化與全球化的潮流下,國際理解、全球公民養成、跨國議題瞭解、跨文化溝通機會的增加等,皆成為重要能力,亦成為推動國際教育發展的動力因素。然而,家長社經地位較低、學校位處偏鄉、課程綱要之侷限等因素,影響了學校與教師進行國際教育相關活動。本課程規劃以大學與三所小學的合作為基礎,第一期先以專業社群方式提升教師在國際教育方面的專業素養,透過專業對話與反省,建構融入式的國際教育課程;第二期則以學生能力本位為基礎,環繞國際交流活動之能力,建構相關課程。本課程模式之特色包括:一、以培養學生國際/全球視野及跨文化態度與技能養成為目標;二、規劃的推動地區為教育優先區;三、以專業社群方式發展教師規劃課程的能力:本計畫涵蓋多學科領域且能長期引領教師經歷各課程發展階段;四、涵蓋橫向的跨校模式與縱向多層次的領導模式;五、涵蓋橫向的校內教師社群與縱向的校長領導模式。
朝向一個創造「共好」的課程推展體系探究:機制建立與人才培育取向
本研究旨在既有體系與正在建構的體系中進行理論的論述與實踐溝通。嘗試從理論與實踐現場的觀看與理解中找到可能性,並嘗試建構其可能的體系,更重要的是透過課程推展體系的建立,讓課程改革過程中的「人」,亦能得以開展,並將實踐歷程與智慧回饋至課程改革系統。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深入探討臺灣與國外當前的課程推展體系,並依據研究目的擬訂團體座談會討論題綱,根據當前困境、理想樣貌與具體配套措施三個層面與各個層級專家學者進行團體座談與諮詢會議,並佐以文獻與文件檔案分析,以瞭解課程推展體系中的組織與任務、組織間的關係與互動,以及策略配套與人才培育之內涵。歸納研究發現,提出以下結論與建議:一、課程推展不能僅限於課程推動自身,而是要與人發生關聯,課程推展的理念宣示溝通與發展人的核心關懷需要不斷提醒與落實,並與教育人員的成長共同思考實踐;二、課程改革推展體系中,其推展的關係並非單向,而是多向的生態體系,是相互連帶的,強調推展過程的溝通對話與互動;三、國家教育研究院是國家課程推動的大腦與引擎,需要進行組織內的調整,調用專業人員並需有專屬課程推展經費支持;四、將國家課程審議會設為常設性機制,能改善國家與民間課程改革缺乏共識之問題;五、透過實驗學校進行課程實驗與推展,以使課程改革內容更具可行性;六、師資培育機構為一協助單位,透過分區領導提供諮詢服務與進行人才培育;七、教師層級在課程推展體系中應發揮其主動性、主體性與更積極之功能;八、建立教師生涯發展階梯,營造一個教師間相互協力實踐與影響的環境。
從實務社群談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
個人主義之教師文化會阻礙彼此的交流與互動,不利於知識的創新。近幾年來,教育界有關實務社群的探討愈來愈多,認為可以增進教師彼此之間的互動與創新。本文從實務社群的角度出發,探討其對課程發展及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在課程發展方面,實務社群可以協助教師發展新課程、協助教師覺醒課程理論、幫助教師累積課程實務知識、協助教師解決課程的問題等。至於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實務社群可以促進教師學習、提供教師學習機會、激發教師專業熱情、激發教師學習動機、促進教師專業知能、幫助學校招募及留住人才、協助輔導新手教師、塑造學校積極的文化、建立多元化溝通管道等。學校應該給與教師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發展實務社群,如此,實務社群對於課程發展及教師專業發展的貢獻才能夠彰顯出來,並且進一步提升學校的教育品質。
作者:(按章節順序排列)
徐慧璇、李克難、洪雯柔、郭喬雯、陳美如、莊惠如、王為國
本書為課程研究歷年經典論文集結
可借 1 冊